“時至今日,一直有人希望創造出‘車聯網’之殺手級應用,希望它可以象QQ、百度那樣成為人們每天必用的工具性產品。多年來,我的經歷讓我看到了,我們希望效仿‘Onstar’模式在中國的艱難,看到了希望提升GIS數據品質與質量創造價值是多么的幼稚難行……”北京暢聯萬方科技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李才玉女士,作為從業八年的資深專家,日前在接受某媒體專訪時如是說,“一個外表與前景看似光鮮的行業,正在不斷被人們誤讀,因為我們沒有看清我們能做的與用戶要的之間的差異。……”
一個外表與前景看似光鮮的行業,正在被誤讀
作為2005年即進入現如今稱之為“車聯網”的行業的資深人士,李才玉坦言:“至今幾多風雨,雖然執著卻未見到真正意義上的彩虹”。
那么讓李總這樣的專家堅持至今的真正信念是什么呢?帶著對行業的剖析與疑問,記者專程采訪了李總,請她談談對于行業落地的思考。
李才玉說,高科技時代信息的即時互動是用戶需要更是必須趨勢,體現在“車聯網”上是為人們提供即時決策依據及安全保障性應用。也正因如此,對“車聯網”落地應用有了個人定義:即駕車人通過移動終端及網絡、通信技術獲得實時動態信息,以支持其完成駕乘過程中的短小決策之服務。
時至今日,一直有人希望創造出“車聯網”之殺手級應用,希望它可以象QQ、百度那樣成為人們每天必用的工具性產品。多年來,我的經歷讓我看到了,我們希望效仿“Onstar”模式在中國的艱難,看到了希望提升GIS數據品質與質量創造價值是多么的幼稚難行,看到了一個個企業進入者在重復著大而全的業務及應用平臺設計思路,看到了“人工一鍵導航”服務被視為“車聯網”翹楚,看到了因期盼汽車后市場而為4S店設計的系統與應用,看到了車APP,看到了……,總之因為汽車被稱為“信息孤島”這一“事實”而引發的包羅萬象的平臺與應用設計。一個外表與前景看似光鮮的行業,正在不斷被人們誤讀,因為我們沒有看清我們能做的與用戶要的之間的差異。
它是一個平民化、大眾化的服務,我們要的是服務概率,因此它一定是標配。
八年,不算長,但對于個人的職業發展夠長了,在二家企業的從業經驗,讓我對“車聯網”有了許多思考與認識,更堅定的認為簡單且有效的信息互動才是“車聯網”之應用精髓。
個人認為我們的駕乘者,最關心三事件,也只有這三件事是用戶愿意付費的服務,它們是:車是否正常、第一時間能否得到求助、即將行進的道路是什么情況。對,就是安全與效率。
車是否正常,在服務中的體現就是遠程車輛診斷:這個服務可以使用戶在第一時間了解自己的車輛狀況,在系統通知的同時,得到專家級指導(這個可以是人工專家坐席服務),即而將用戶送至4S店中。
第一時間得到求助:在Onstar推出的初期是核心服務,它獲得了美國人民的認可,在中國雖然路廣人(車)稀的地方似乎不多,但人員對于生活品質的追求,使得這項服務成為收入服務不再是天方夜譚,只要價格設計的合理,因為它是一個極少發生的概率性服務,博的是眾。
即將行進的道路情況:我這里強調的是前方或周邊道路的事件信息,因為對一個區域內生活的民眾,每天或者說這個城市中的擁堵情況,他比你清楚。而前方發生了貨車翻車、道路維護卻是他未必清楚,且提供他決策與規劃路線的決定性因素。這個最好玩,我們可以將此服務不斷延伸,并最終使信息變成來源于公眾服務于公眾化產品。
至于其它:我們如果把這三項應用做好了,那么我們基于此的用戶信息數據挖掘及位置服務廣告,甚至于APP模式才有機會得以開展。就象互聯網搜索,如果你不能越來越好的滿足網民的搜索需求,其它的都是枉然。而我們被互聯網模式嚇怕了,甚至不敢提收錢的事兒。
它們就像是114一樣的服務,每年不會有幾次,但這個服務卻是在保全你的生命與安全。它是一個平民化、大眾化的服務,我們要的是服務概率,因此它一定是標配,需要廣泛的推廣與普及。
行業需要的是潛心以及真正為用戶著想的執著。
那么再談談,現在的所謂TSP都在干些什么,他們中有些是車廠主導,個人認為Onstar以“安吉星”品牌進入中國后做的最好,就像他們在美國的發展初期,立足于通用品牌,因此他們有了保障性客戶基礎,進入中國后他們在不斷嘗試著本地化運作模式。車友互聯在其強勢資本投入與所謂整體車聯網解決方案的推動下,似乎看到了一絲曙光,但有用戶真的是硬道理嘛。好幫手等掌握著汽車電子設備終端的企業與車廠的優勢可以說有一曲同工之處,但也是差異明顯,同時也都進入了一個誤區或者說一個現象,“一鍵導航”=“人工服務”,悲催呀,就說中國人喜歡有人專職伺候,就說中國人工低廉、就說電子地圖數據不斷升級,但大家沒有發現一個數據嘛,三個月后,用戶的“一鍵”頻率是多少,為這個付錢,用戶真是心不甘,情不愿呀。多年前,中移動集團大客戶經理在試用三個月“卡貝斯”企業終端與服務后,將終端連帶服務還給了該企業,并中肯的說,他開了三個月車后,感覺不再需求一鍵導航,他需要高端的人工服務。
現在我非常高興的看到,隨著語音識別等技術的不斷進步,不少TSP企業在探索著將服務與先進技術的不斷融合,但本人認為該技術放到一個行進中的車輛中并加以廣泛應用時日尚早。
談到這里也就必須的要談談,做為TSP的核心能力了,其實個人覺得很簡單——資源整合能力、產品化能力、市場推廣能力。
以上的能力可以說是老生常談,想必大家也各自有著自己的認識與定義,但在TSP企業發展過程中又它們又有著自己的特點,因為所有進入者都認為自己在立足于既有的企業優勢同時具備超強的整合能力,殊不知太多企業不明就理——以為多就是整合能力,卻不管為何整——有否產品化的能力,是否服務于企業的整體產品化方向與滿足用戶需求目標,做著化簡為繁動作的企業太多了。市場推廣能力在TSP競爭中存在一定的差異化優勢,忽略初期用戶發展數量個人以為發展優勢與機會依次為車商、通信運營商、電子設備商、其它。同時還要時刻警惕那些虎視耽耽的移動互聯網巨頭們。
大家對車聯網服務投注心血,拼身進入的原因從最初的:增加產品賣點、競爭或贏得后市場,到現在變成了不得不。但到底有多少人真正關心過用戶到底要什么,我們為什么做。
互聯網絡使得數以億計的人能夠利用浩瀚的網絡資源獲得信息。其實我們可以反過來依據這個邏輯思考一下,車聯網能讓車主利用它獲得什么——信息,但這個信息一定是與己車己路己人相關,可以幫助車主迅速決策駕車行為與方向的東西。是的,與自己相關的實時動態信息,否則均可以在家中、辦公室獲得、甄別并規劃完成,“車聯網”應用一定是豐富多彩的,但“大而全”絕不等于“車聯網”。
綜上所述:車聯網服務是為特定人群在特殊時間提供的短促性服務,它在起步的初期,可能不能等同于互聯網的發展初期,應用必須是與駕車者強關聯的實用、簡單化產品,人工導航可以有,但它絕不應該是主攻方向。資本的介入是機會,但有時會變成桎梏或者進入者的目標。
這個行業需要的不是浮躁,而是潛心以及真正為用戶著想的執著。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