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人士調侃我國馬路“最寬也最堵”,合肥市怎樣走出一條應對城市交通問題的特色之路?“世界各國和國內先發城市的經驗都表明,注重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是緩解擁堵最根本的途徑和最有效的手段。”合肥市交通局客運處處長陳劍波說,要從根本上消除擁堵,解決各種交通問題,就要從出行體系、結構上加以完善,大力發展公共交通。
打造智能管理系統
“目前我們正在編制新一輪公交發展規劃,預計5個月即可完成。”陳劍波說,這一規劃將科學、完整地對居民出行次數、出行方式比例分配、目的地、距離等一一進行重新調查,對場站設置位置、運力配比進行合理規劃,將為今后五年合肥公交發展提供重要依據。
城市交通智能管理系統是未來城市交通發展的一個亮點。一個城市猶如一張網覆蓋在大屏幕上,網上的一條條線、一個個點將這座城市的街道、路口、停車場等一一對應地顯現在人們的眼前。通過這些電子信息,行人、駕駛員可以清楚地了解各路段的交通情況……數字化、智能化的城市交通將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舒適美好。
“有了電子站牌,公交車來車等候時間、換乘信息一目了然。”陳劍波說,去年合肥市針對科學調度與管理、提高發車準點率、及時監控線路運行狀況,在公交信息化建設上投入了1000多萬元。目前合肥公交側重面向公眾服務,建設電子站牌,實時公布換乘信息、等候時間等信息。“到2015年,完成現有建成區道路智能交通管理系統建設;2016年—2020年,實施規劃道路智能交通管理系統建設,隨道路同步設計,同步建設。”該市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
加快建設公交都市
為促進公交優先發展,我國將在30個城市進行試點建設國家公交都市,合肥市正在積極申報。據介紹,“公交都市”的一個核心標準,就是公共交通出行分擔率達到45%。目前,合肥公交出行分擔率僅占到25%左右。
“從公交車擁擠度來測算,目前合肥210萬人擁有4000標臺車,算下來,每臺車每天運送525人。這一數字維持在450人左右會比較合理,乘坐更舒適。”陳劍波分析。
“今年合肥市將新增1000臺公交車,上半年600臺已進入招投標階段,預計5月份陸續交車。三四月份與公交集團設計新增線路,預計到年底將新開25條以上公交線路。”陳劍波說,目前合肥市公交線路有145條,預計今年底將達到170條以上,到2017年有望達到240條左右。據介紹,新增公交線路慎重、充分地匯總聽取了各方意見,從今年4月份起,將逐步開通。除了城市重要通道如潛山路、繁華大道東段等增開線路外,還會圍繞重點交通樞紐的放射線開設,如高鐵站附近增加放射性通道。
“對一些民眾反映強烈擁堵的線路,采取增車、加密線路等方式適當分流。”陳劍波表示,對公交尚未覆蓋到的新建城區,則根據道路、場站建設情況開通線路。而對一些不具備開設干線但市民有出行需求的地域,今年開始嘗試開設一些微循環線,與周邊路線有效銜接。
公交車輛進場率是衡量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的重要指標,目前合肥市公交進場率是94%,在全國處在領先地位。然而新增車輛數量大,仍對公交站點、場站、樞紐等設施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到2017年合肥公交進場率要達到100%,就要進一步加強場站建設。”此外,今年起,合肥市開始著手做公交專用道、快速公交的系統規劃,準備從現在的33公里公交專用道發展到2017年的200公里。
隨著合肥軌道1號線、2號線的相繼開工建設,合肥將在幾年后迎來“地鐵時代”,市民將享受更加便捷、舒適的出行體驗。“計劃到2017年,全市公共交通分擔率將提高到45%以上,初步形成以公共交通(含軌道交通)為主體、出租汽車等交通方式為補充的城市綜合客運體系。”
發展“綠色”公共交通
合肥是國內純電動客車運營最多的城市。
今年1月,中國首條純電動公交線路——合肥公交18路上線運營已滿三年,合肥純電動公交車也從最初的30輛發展到現在的600多輛,累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2000噸以上。根據規劃,合肥今年還將大力推動電動汽車產業發展,不僅新增和更換的公務車都將采購電動汽車,同時計劃在全市投放純電動出租車,除此之外,新能源汽車還將向物流車、環衛車、工程車等公共服務領域拓展。
“增加新能源車的投放數量、擴大新能源車的使用范圍,其目的在于有效地降低汽車尾氣排放量,減少霧霾天氣,構建綠色公共交通。”在江淮新能源汽車工程研究院,一位研究人員打開電腦里的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圖告訴記者,通過發展純電動等新能源汽車來打造綠色公共交通出行模式,是未來城市發展和生態建設的必然趨勢,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尤其是政府部門的政策支持和引導。據了解,作為全國新能源汽車試點市之一的合肥,目前正計劃出臺《合肥市綠色交通規劃設計導則》,力求從城市規劃的源頭樹立“綠色交通”的概念,著力打造一套以“步行+自行車+公共交通”為特色的城市綠色交通系統。
“據環保部門介紹,今年年初,合肥連遭重度污染,影響空氣質量的‘罪魁禍首’就是機動車尾氣。”合肥市委政策研究室的一位負責人認為,發展“綠色”公共交通,減少汽車尾氣污染和碳排放,需要規劃部門、環保部門、交通部門等多部門通力協作,更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讓節能、環保、低碳的出行理念入腦入心,逐步改變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這不僅是構建綠色交通的根本途徑,也是解決未來城市交通問題的真正出路。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